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

有一種聲音叫做「陪伴」,有一種支持叫做「我一直都在」。

無論人生多麼蜿蜒,甚至走到了懸崖邊,只要我不把你推下去,就是最好的陪伴!(喂~~~)
 「改變的勇氣」臺中場結束之後,有位觀眾私下詢問我如何鼓勵他的身障朋友走出來?

我本來想回:「如果他坐輪椅的話大概很難走出來!」但怕對方不懂我的幽默,只好正經六百。(心情好,八百打75折)


坦白說,每個人的個性迥異,生活方式與成長背景也大不相同,因此在不了解那位身障朋友的前提下,我只能回答:「陪伴」。

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深陷低潮,第一個想法就是死拖帶拉也要把當事人帶出門,所謂「看看外面的世界」,但,真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個方式,如果執意用此方法,只怕會有更大的反效果。

我想做個比喻,把情緒低潮當做是得了重感冒,您現在可以自己假設一下,您得了重感冒(我不是詛咒您,不然您假設隔壁老王或小明也可以),發高燒全身無力,只想窩在房間好好休息,您的家人要您出門去走走,您會出門嗎?不會!您會說:不!要!煩!我!

如果您的老闆不准您請假,您就算真的去上班了,會高興嗎?不會!您會在心裡咒罵老闆:你!去!死∼∼∼∼∼∼(感冒再嚴重,肺活量還是很大!)

那為什麼一定要強迫別人走出來呢?

「幫助低潮的人走出來」是一種真心的期望,而不是使用的方法。

好的方法能夠讓負面情緒獲得排解,不適合的方法反而會增加壓力,不但傷害了當事人的自尊,也傷害了彼此的信任。

人的心理跟生理一樣都會生病,若是到了需要被治療的程度,就請交給專業!身邊的人最簡單的就是陪伴與傾聽,他什麼都不想說的時候,保持適當的距離陪著他,讓他的心感受到有股支持的力量;當他願意將負面情緒表達出來的時候,專注傾聽,拜託!不要趁機發表您的主觀意見!好好的聽他哀爸叫母,好好的當個垃圾桶(您有看過垃圾桶會丟出垃圾嗎?),就功德圓滿了!

我在書中寫過一段自己很喜歡的文字:「傾聽是一種愛,透過傾聽,能夠為對方在內心幽暗的角落點一盞燈,讓原本因外在環境壓迫而推擠出的「負面認同」獲得瞭解,瞭解就是一種無形的醫治,能縫補我們看不見的傷口。」

今天我也為這篇文寫了一段自己很喜歡的文字(我是不是有自戀傾向啊?):
有一種聲音叫做「陪伴」
有一種支持叫做「我一直都在」


小叮嚀:如果您是很愛丟垃圾的人,請您偶爾留意一下垃圾桶是否滿了,好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